2007年4月4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浙江潮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和谐促进会的电话“嘟嘟”响个不停
慈溪创新村级社会管理模式初显成效
见习记者 李道演

  本报讯 “自从村级和谐促进会成立以后,全市各类治安案件少了很多,现在新老慈溪人相处得也非常融洽。”慈溪市委政法委委员、综治办副主任励冠军告诉记者,慈溪市创新社会管理模式,探索建立了村级和谐促进会。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发展,村级和谐促进会取得了良好成效,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。
  4月2日,记者走访了率先成立和谐促进会的两个试点——掌起镇陈家村和坎墩街道五塘新村,近距离接触一年来村级和谐促进会开展的情况。
  “我是贵州人,来慈溪一个多月了还没有找到工作,你能帮帮我吗?”“老板上个月工资还不发给我,该怎么办呢?”慈溪市掌起镇陈家村的“小墙热线”每天都会收到10几个这样的求助电话,负责此项工作的村和谐促进会副秘书长墙兴贵告诉记者,通过村和谐促进会的热心帮助,到目前为止已经为外来务工者和本地村民解决了200多起困难和纠纷,而他自己也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“小墙”,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“明星”。
  据小墙介绍说,当地有些企业主对某省籍民工存在偏见和误解,一度拒绝招用。因此碰壁的民工就找到了和谐促进会,寻求帮助。促进会在了解求助者的实际情况后,耐心细致地做企业工作,先后帮助20名民工就业,民工们十分感动,自发地组织老乡双休日参加村义务夜巡活动。
  随后,记者来到了坎墩街道五塘新村,该村和谐促进会还开设了“会员之家”,为村民提供图书馆、乒乓球桌、卡拉OK等各项文化体育设施,另外通过外出参观、扶贫帮困、夜间巡逻等形式,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,实现了新老村民的双向交流和互动。
  “我来五塘新村4年多了,虽然左脚残疾,但在和谐促进会的帮助下,在这里开了家修自行车店,为表感谢,我尽可能多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,为村民免费修车。”重庆人潘正元告诉记者。